杂志
慈善空间: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
​从城市地标到餐饮企业。

中国慈善家 · 2023-03-21

广州市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区的盲文书架索引。摄影/本刊记者 龚怡洁
广州市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区的盲文书架索引。摄影/本刊记者 龚怡洁

  ​广州越秀区老CBD淘金片区里,路像树的枝桠那样延伸开来。在淘金路斜坡的半腰旁边,嵌着一家店面不大的肯德基。餐厅背靠一片居民区,前面对着一片综合商场和密密错落的小商店。窄窄的斜坡上总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餐厅门口时常停着一排骑手的摩托车。

  往东南去大约6公里,靠近珠江沿岸的大道边,矗立着广州图书馆。层叠的书脊浮雕构成庞大建筑的肌理,在珠江新城的“城市客厅”中央占据一席之地。图书馆内部是玻璃结构,有九层楼高,容纳着千万册存书,是现代、崭新、开阔而畅快的面貌。

  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两座建筑,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拥有一方“慈善空间”:一个是存放余量炸鸡供人拿取的“食物驿站”,另一个则是一间视障人士专属的小型图书室。

  在广州城里,分布着很多形态各异的慈善空间。从2019年开始,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依托“慈善标志”的探索基础,着手规划慈善空间项目,试图在慈善广阔的水面上划出一条新的航道。

  据了解,早在2016年5月,广州便启动了慈善标志创建工作,经过三年建设,设立慈善街道、慈善社区(乡村)、慈善广场等慈善标志超过200个,许多公共空间或商业空间已融入公益慈善元素,其中不乏北京路步行街、广州塔等城市地标,通过举办公益慈善嘉年华以及垂直马拉松等活动,点燃慈善热度。从慈善标志到慈善空间,广州这座城市的慈善触角更贴近群众所需,残健共融、阅读推广、儿童保护……每个空间都在聚焦各自关注的社会痛点。

广州图书馆。图/视觉中国
广州图书馆。图/视觉中国

​人文关怀的空间

  从广州图书馆的西门进入一层,就能看到“视障人士服务区”的入口。

  这个区域很宽敞,装修风格和图书馆其他区域一致:深灰色的地砖、白色的电脑桌、一字排开的书架。

  但仔细端详后,又会发现这里有着别样的细节:灰色地砖中间铺设了一条盲道,延伸到整个厅的各个方向;借还书台比一般的更低、更宽敞,周围也更空旷;书架的导引标识并非汉字,而是用盲文标出。

  2001年,广州图书馆老馆第一次有了一间“盲人电子阅览室”,这也是全国图书馆内首个专为视障者设置的服务空间。搬迁到现址后,视障人士服务区于2013年6月开放使用。在这里,会定期放映口述电影,还举办由视障读者供片的小型摄影作品展。负责运营空间的工作人员甚至自学了盲文,再一点点把更多盲文标识和书籍整理出来,累积成了书架上统一用淡黄色纸装订的大部头。

2022年5月,广州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区联合朗声图书、百听听书举行了“牵手盲童,共读好书”融合阅读空间体验活动,通过“听书”的方式让更多盲童拓展阅读内容。摄影/澜庭
2022年5月,广州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区联合朗声图书、百听听书举行了“牵手盲童,共读好书”融合阅读空间体验活动,通过“听书”的方式让更多盲童拓展阅读内容。摄影/澜庭

  这个承载了人文关怀的空间,于2020年挂牌,成为了广州首批慈善空间。同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鼓励公共场所设置慈善空间。2021年6月,广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广州市慈善空间创益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推进全市慈善空间建设。

  究竟如何定义慈善空间?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广州慈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丹告诉《中国慈善家》,根据《通知》要求,慈善空间分慈善标志、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创意空间三种类型,既是原来慈善标志创建工作的延续,又是结合广州实际的慈善创新实践。

  慈善空间可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是一个线下的、实体的空间;其次,空间里要有人去服务和管理;第三,要有服务的内容。“服务对象可以是兜底保障人群,也可以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有遇到难处或者是伤心的时候,你可以为任何一个群体提供你觉得可以提供的服务。”徐丹说。

2021年5月起,广州图书馆联合广州律协、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为视障群体定期开展法律专题角,提供普法、法律咨询服务。摄影/蔡东恺
2021年5月起,广州图书馆联合广州律协、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为视障群体定期开展法律专题角,提供普法、法律咨询服务。摄影/蔡东恺

  按照《通知》设计, “慈善空间”是浸润式的概念,可以融入到已有的环境中。“空间”一词本身有很强的延展性,它的面积可以像一块橡皮泥一样捏出各种形状,落在任何一座可能的城市建筑里。慈善本身也是一个外延很广的、可以包容很多的概念。

  这是一个全新的构想,此前国内还没有先例可借鉴。《通知》中制定了一套初步规则,明确了空间运营管理规则和推进实施路径,由市慈善服务中心服务统筹全市推进,广州慈联和广州市慈善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区民政局和区慈善会负责区域内慈善空间的管理,慈善空间申报人或所有者负责空间运行。目前慈善空间的申报可以直接报给广州慈联,也可以报给各区的民政部门。接到申请后,工作人员会到现场检视,查看所申报的空间是否符合条件,是否做好相关准备。

  申报成立慈善空间的,可以是广州图书馆这样本身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也可以是企业、小商户,甚至是有空间且有意愿持续提供服务的个人。

  连锁超市华润万家在荔湾区中山八路有一个分店,在商场和停车场连接的地方,有一块闲置的空地。这块空地最终提供给了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作为广州的公益创投项目之一,为心智障碍青年做职业培训。华润万家在这个空间里做了一个迷你的超市模拟场景,让具备条件的心智障碍人士在这里进行训练,包括刷条码、协助结账、仓库到专柜的后勤保障和保洁工作等,同时给他们提供画画、阅读、打乒乓球的“活动中心”功能。目前,空间已经承接过40多个学员的培训,其中十几人到华润万家实习,最终有两人成功签约,解决了就业问题。

  “让企业专门组建一个团队来运营也不现实,但是企业有地方,就不要浪费了。这个地方由专业的组织去运营,大家在这个空间里面各司其职。”徐丹说。

2022年8月,广图在视障人士服务区为视障读者举办非视觉摄影基础培训营。
2022年8月,广图在视障人士服务区为视障读者举办非视觉摄影基础培训营。

  也有个人商户把慈善空间纳入经营的。从化区的“南海食街”是一家开了30多年的老餐厅,承接了当地几代人的红白喜事。从化的年轻人很多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很多老人。南海食街负责人很乐意把关怀回馈给街坊邻里,于是就有一个想法:每个月为当地65岁以上的老人举办一桌免费的集体生日寿宴,而每一位参与寿宴的老人,必须有一位家人陪同——商家想通过这个办法来让老人多一些陪伴。

  疫情期间,徐丹曾担心过南海食街的经营情况是否能让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餐馆负责人也坦言的确是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但项目至今还在坚持做着。

顺势而为

  上善若水,很多人喜欢把广州的慈善比喻为水。

  徐丹也做了类似的比喻。她说,慈善空间应当是如绵绵细雨般“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它似乎是看不到,抓不到一个具体的形状,但就是以各种形式和模样存在着,默默地给城市带来一些变化。我们希望经过时间的沉淀,它能够发酵出一些东西来。”

  而广州想要构建的慈善文化与慈善氛围,表达的正是静水流深之感。2017年,广州开始提出创建“慈善之城”的目标,以“人人慈善为人人”为核心理念打造渗到城市细处的慈善文化。在2021年9月1日,《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首次将广州“创建慈善之城”的目标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

  慈善离不开钱。广州市政府和慈善组织提出了不少与钱有关的措施——为优秀公益计划提供资金助力的公益创投、鼓励扎根和服务本社区的“毛细血管”项目的社区慈善基金等。而与它们相比,慈善空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这是一个少见的和注资无关的项目。

  慈善空间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政府对于慈善建设的支持,并非只有资金一种路径。通过慈善空间,能够链接宣传资源,搭建更多慈善单元共享的信息平台,一方面能够节约财力和人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有意参与慈善的人提供一个更有新意的选择。

淘金路肯德基食物驿站。图/受访者提供
淘金路肯德基食物驿站。图/受访者提供

  2020年,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品牌在广州试点食物驿站,餐厅门口开始出现了装有肯德基余量食物的冰柜。肯德基食物驿站会将餐厅当天未售完的食物妥善打包,在每袋食物的包装袋上标明存入日期、食用指引等信息后进行收集冷冻,供附近社区有需要的人士免费领取。这样一来,余量食物能物尽其用,也能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援助。

  淘金路肯德基,是广州最早设置食物驿站的一家餐厅。大门左边的一片区域用淡绿色的带有麦穗的墙纸装饰,墙上显眼处挂着慈善空间的简介。冰柜的门上贴着“余量食物领取站”几个字,注明了免费领取、合理领取,并附有“需重新加热烧熟煮透方可食用”“食物只可当天食用”等详细的食品安全提示。

淘金路肯德基食物驿站冰柜里存放的冷冻炸鸡,均用保鲜袋密封,并贴有食品安全提示标签。摄影/本刊记者 龚怡洁
淘金路肯德基食物驿站冰柜里存放的冷冻炸鸡,均用保鲜袋密封,并贴有食品安全提示标签。摄影/本刊记者 龚怡洁

  据《中国慈善家》了解,对于餐饮业来说,缓解食品浪费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依托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和供应链系统,肯德基对客流和销售情况可进行精准预估,但受客流、天气等动态因素影响,部分餐厅会有少量未售出的余量食物。

  经过了严谨设计和论证,肯德基于2020年9月在广州等地率先试点推出 “肯德基食物驿站”。在广州筹备慈善空间项目的时候,肯德基食物驿站项目获得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的认可,作为第一批慈善空间上线。企业发挥行业及餐厅渠道资源,广州慈联给予专业指导,同时链接更多助力资源,支持包括食物驿站在内的更多慈善项目之中。

  “肯德基门口可以免费领取余量食物”,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淘金路店旁边是一家大型超市,门口常有外卖小哥聚集。“附近居民、外卖小哥、环卫工人、超市员工都会前来领取,很受周边市民欢迎。”

  去年,在世界粮食日,肯德基中国联动百胜中国供应链合作伙伴,以 “肯德基食物驿站”为渠道,在全国35个城市,无偿送出2万份余量食物爱心礼包,其中,为广州市内18家肯德基食物驿站送出超过1500份余量食物爱心礼包。

环卫工人正从冰柜中拿取食物。图/受访者提供
环卫工人正从冰柜中拿取食物。图/受访者提供

  可以说,广东肯德基加入慈善空间是顺势而为,而实际上,整个慈善空间的脉络也是搭建在顺势而为的逻辑之上。“我们也就是在烧火的时候为火苗再添一股风的角色。”徐丹说。

  “加入慈善空间之后,相关人员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可能工作人员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成本是可控的,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徐丹进一步解释说,“它的主营业务又和它自己本身要服务的内容息息相关,顺势就可以去为一群人进行服务。”

  没花钱,却做起了很多事。对于企业来说,做公益的门槛也相应降低了。单位和个人更愿意利用现有资源来长期运营公益的一方小天地,如此一来,慈善空间就能长期地做下去。

可持续之道

  疫情三年,也给慈善空间的模式带来了冲击。此前,对于慈善空间的构想,还包括对城市实体做由点到线、到面的连接,但在疫情中很多工作不得不暂停或者 转移到了线上来。

  广州图书馆馆员李芷筠自2014年起承接视障人群服务的工作,并做了团队的带头人。她告诉《中国慈善家》,疫情确实造成了影响,不仅是先前的观影、读书沙龙等不得不改为线上直播方式进行,缩减的经费也让项目的服务拓展被大幅限制。2019年,视障项目能拿到馆内10万元的经费,但到了2022年,涵盖多个服务项目的整个业务组只有4万元经费。

  资源的链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华润万家有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我们设立慈善空间,把心智障碍青年请进商场并提供就业支持,但这并不是一家单位、一个部门就能决定的事情。只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加入进来,才能把慈善空间延续下来。”

广州市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区借书区。书架上的书均为特制的盲文版。摄影/本刊记者 龚怡洁
广州市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区借书区。书架上的书均为特制的盲文版。摄影/本刊记者 龚怡洁

  全市现在慈善空间超过1000家,如何提质增效、激励慈善空间发挥作用,将成为今年慈善空间建设主要着力点。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今年慈善空间将根据空间类型分类管理,鼓励慈善空间运营主体结合实际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慈善空间建设,开展好慈善空间宣传,吸引更多人进入慈善空间,更多场景变为慈善空间。

  慈善空间项目的展开,参与其中的各方之间是比肩的伙伴关系。“我们其实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说促进项目之间的联动筹款;在慈善空间中引入更多的志愿服务;还有就是加强技术支持,让参与方能更高效、更舒适地去做慈善。”徐丹介绍道。

  大家都在期待,如同红线织网,如同细雨润物,慈善空间的脉络在城市里不断绵延,善意让城市更加丰满,愈发充盈。

  作者:龚怡洁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