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3-02-18
中国慈善家 · 2023-02-18
2月17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市长协会指导,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广州市民政局、中国市长协会女市长分会、南沙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读懂中国。慈善视角”——“善城 100”第四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在广州市南沙区举办,以“共创 共享 共富: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发展之路”为主题,围绕湾区慈善城市建设、大湾区慈善协同发展等热点,一同探索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被概括为五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它是确定的、不可逆转的,这就为我们新时代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主旨演讲中这样表示。
在郑功成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无论是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还是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都需要慈善事业的助力,而弘扬互助友爱的社会价值和提升全民的精神富裕程度,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也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在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整合中,起到的是不可或缺的粘合剂作用,也就是说为政府兜底补缺。”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刘伟认为,慈善组织的作用就体现在民生保障、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当前的关注点是:乡村和社区的当下模式如何适应现代化?居住环境如何科学地改善?家庭设施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村社人际关系如何?乡规民约的效益如何?如何提高基层民众的医疗水平?如何保障社会各层面的食品安全?如何保障个人的自由不受侵犯?如何引导积极消费、科学消费?在刘伟看来,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些都应该是慈善组织关注并加以着力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慈善,作用不仅是救济、施予困者,缩小贫富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传播文明。”刘伟进一步解释说,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积德行善”“诚实守信”的美德通过慈善文化的传播,在社会整合中产生润物无声的效应。“在现代化的社会,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水准时,人的科学素质和道德水准尤为重要。国家的现代化,绝对离不开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粤港澳大湾区慈善协同发展”对话沙龙环节。
城市要高楼大厦,
更要精神楼宇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而不断推进,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比2012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恰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而快速发展的经济又为慈善事业推动‘第三次分配’提供了财源。”中国市长协会代理秘书长杨捷表示,“如果说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那么,一个城市的公益慈善氛围就是考量社会发展和慈善事业的温度计,公益慈善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加幸福,也成为城市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动力源。”
杨捷认为,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向上向善的精神楼宇。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慈善城市”建设纳入到当地的发展规划中,天津、常州、广州等都在努力打造慈善城市发展的样本。只是,相比于全国691个城市的数量,真正行动起来、显现成效的城市还不多。杨捷表示,建设“慈善城市”不能只是个口号,还需要城市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组织培育、资源整合对接、氛围营造等全方位作出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公益慈善事业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而在发展路径上我们更希望看到各城市能够百花齐放。”
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这次慈善盛典上,《“善城100”中国慈善城市发展报告2022》正式发布,《中国慈善家》研究团队参照“中国城市慈善指数”的逻辑,以各城市的公开数据为基础,制定了一套更为简化的指标,包括年度社会捐赠总额占全市GDP比例、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万人拥有慈善组织数量、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率、慈善文化发展指数、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等七大评价体系。以延续慈善城市这一“爱心GDP”的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个人人慈善的社会,一个以慈善为价值的城市,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也需要来自民间的慈善创新和氛围打造。降低慈善的门槛,让慈善变得触手可及,才是人人慈善的基础。而强化社会褒奖的机制,让行善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受到社会的尊敬,更是需要被提到促进慈善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优先的位置来加以考虑。用郑功成的话说,“真正让行善者得到认同,让经常行善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起到示范的效应”。
在此次盛典上,公布了2022年广州慈善榜,其中,个人捐赠总额达2.5亿元,而在这份已经延续了7年的榜单中,“捐赠一万元即可上榜”被视为这座城市“人人慈善为人人”的具象表现,这片土地上,慈善无分大小,人人可为。
独善不如众善,
慈善协同 共同发展
如今,慈善已经融入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如何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慈善事业?
实际上,早在2019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进行了阐述,强调“研究建立粤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这为大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定了调、指明了方向:促进湾区各城市间的慈善合作,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岭南文化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同样的慈善底蕴,粤港澳大湾区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慈善资源,在培植慈善文化、推动慈善创新发展上开风气之先。”中国新闻社原社长章新新表示,香港澳门有着优良的慈善传统,民间力量的专业素养、有效的慈善监督和人人慈善的社会文化,已经使慈善成为养老、助残、助幼等多个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助力,港澳的慈善资源也惠及了血脉相连的内地民众,来自港澳的捐赠长期支持内地教育、扶危济困、扶老助幼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设,慈善成为湾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粤港澳大湾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亟需政社协同,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多维度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建议,接下来可以总结大湾区慈善交流的经验,包括港澳慈善家在内地的成功案例、内地学习香港社会服务的专业化趋势、大湾区的成功项目。
在拓展大湾区交流的公益慈善平台方面,王振耀认为,需要思考“政府间有关部门如何交流”“要不要建大湾区的慈善家俱乐部”“要不要建网络性服务平台”“要不要建养老、儿童和残障人士的服务平台”等问题。在他看来,接下来应建立起多层面公益慈善智库的合作机制政社协同的推动:专家学者与论坛的建设等,需要研究大湾区公益慈善创新的巨大社会价值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倡导。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广州分院成立仪式。
一系列合作已经开始推进,在盛典当天,“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广州分院”正式成立,《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表示,将把根扎在岭南大地,开展学术研讨和案例研究。
湾区协同发展更是成为此次盛典的关键词,当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国慈善家》、广东省慈善总会,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慈善会和广州市南沙区慈善会,在慈善盛典上向全社会发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协同发展南沙倡议,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慈善合作机制,搭建慈善交流合作平台,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慈善项目联动,建优建强大湾区慈善工作合作平台,激发湾区慈善的内生动力;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湾区慈善资源便捷流动,充分引导湾区慈善力量聚焦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
从一座城,到一片区域,随着湾区各城市的慈善联动,在行业共建、慈善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综合监督等方面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湾区慈善发展模式,或将为区域慈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本经验。
作者:贺斌
图片来源:广州市民政局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家族慈善
2023-02-18
观点
2023-02-18
观点
2023-02-18
观点
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