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4-08-30
中国慈善家 · 2024-08-30
肖建忠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只走了180米。
这让身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体育教研员的他颇为感慨——自己小时候经常在田间农耕劳作,运动量大,有时候一天能徒步16公里,但在当下的环境,孩子却很少走路活动。“如果不重视体育,孩子的体能、体态等等都会出问题。”肖建忠感到忧心。
他还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对于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的认知。肖建忠曾带着朋友家的孩子去餐馆吃饭,孩子见到门口瓷砖上的积水没有绕道,而是直接走过去,最后摔了一跤。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孩子从小被照顾呵护得无微不至,以至于对基本的生活常识都缺乏感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也注意到,以前由于缺乏体育设施和器材,很多学校用水泥砌成乒乓球台,学生用砖块当球网,有的孩子还用课桌当球台,虽然条件简陋,但依旧抵挡不住大家运动的热情。而如今,城市里的体育设施随处可见,却无人问津。
“我们那个时候,满大院全是孩子在跑、在玩、在追,现在全闷在家里面学习,全在报各种班。正常的社会交往都没有,孩子大了以后怎么能正常?”郑毅说。他告诉《中国慈善家》,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儿童珍惜生命的意识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运动。运动增强体质,养成规则意识,对孩子一生有益。
7月18日,《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与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以“从关注到行动:青少年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沙龙。来自体育与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知名体育人士、公益机构和教育机构代表等通过跨界对话与思想碰撞,从体育公益角度探讨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发展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运动作为支点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各种精神障碍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现在好吃好喝的,很多孩子都不想活,动不动割腕,动不动自杀。以前我们挨饿,但是好像没有人想死。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在郑毅看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和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等,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在这些因素作用下,人们往往忽视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6到16岁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排在前五的精神障碍依次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对立违抗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抽动障碍。尽管接近五分之一的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郑毅认为,真正的重性精神病占比只有1%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可防可治的,体育运动就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方式。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行为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屈智勇团队走访调研了全国56所学校,对二年级至九年级共11595名学生每周参与课外运动的次数和体育课上的活跃程度进行了分析,对应将其分为高运动参与组、中等运动参与组和低运动参与组。结果发现,高运动参与组的学生中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0.5%,低于低运动参与组(16%)和中等运动参与组(12.2%)学生。同时,高运动参与组的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倾诉烦恼并寻求帮助,其积极情绪得分明显高于后两组学生。“运动可能成为一个支点或者推动点。”屈智勇这样判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充足的运动和睡眠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报告调查的样本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睡眠和运动与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量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
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正向影响在国外也有研究证实。2023年1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JAMA Pediatrics)刊发一项关于体育活动干预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荟萃分析,通过对2441名参与者(47%为男性,基线平均年龄为14岁)采用21项运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并且在有精神疾病或诊断为抑郁症的参与者中,体育活动干预显示出更大的效果。另外,体育活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对青春期孩子的作用更为明显,且每周保持3次运动,每次的时长大于45分钟效果显著。研究指出,如果能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强化体育锻炼,或许有助于改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爱运动的校长有巨能量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接连出台有关政策,要求重视体育运动的价值,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从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均要求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2023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计划强调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保障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意味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受到社会评价体系和观念的影响,推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屈智勇发现,阻碍孩子运动的因素很多,首先家庭层面,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受伤并不鼓励孩子参与运动;有的孩子则是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占用了休息和运动时间;另外,不少家长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仅从对孩子升学有无作用的功利角度来考虑。学校层面,在教育成果、升学率考核压力背景下,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学校也缺乏体育锻炼的文化和氛围。社会层面,孩子在课外的体育锻炼缺乏指导,住所附近也缺乏便利的运动场所。
以体育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这两者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效果最为直接。业内人士走访调研得知,重视体育或是具有体育背景的学校校长,对整个学校的运动氛围起到关键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一所连续三年学生心理测评危机指标处于低位运行且持续下降的学校。学校位于北师大校园内,共有38个教学班,1535名学生,学生主要为北师大教职工子女。北师大实验小学校长吴建民自己就是体育爱好者,这些年,学校围绕“班班有球队,人人都参与”的理念,将体育运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吴建民认为,体育课重在实践,主要通过体育锻炼和比赛达成。从2001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行“童友杯”足球赛,以班级为单位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学校还联动家长一块参与这个比赛。每年比赛之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家长作为教练要带着孩子们一起训练。在“备战”期间,学校的各个角落里都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训练足球的场景,甚至有的学生家长还在校外租场地带孩子们锻炼。如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童友杯”足球赛已成为学校的传统运动比赛项目,经过多年对体育运动的倡导和坚持,家长的支持度也不断升高。
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校长杨昌盛对此也深有感触。黔东南州是村BA篮球赛的发源地,杨昌盛所在的学校号召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动起来。平日里,老师和孩子一块晨跑和开展课间活动。在他看来,只要学生、家长、老师都动起来,在运动中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起初大家都没什么热情,杨昌盛就通过组织家长杯篮球赛、足球赛等比赛,激发家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没有什么奖品他们也不会参与,参与没有什么收获他们肯定不来。”杨昌盛深知这一点,但经费有限,于是就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比赛奖品,没想到效果显著。家长的积极参与也影响了孩子,增进了家庭情感。
公益力量的加持
在以体育推动青少年发展方面,社会公益组织的探索、体育公益名人的引领倡导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自从退役之后,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她体会到,要让大家动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健身设施要就近方便。以河南洛阳市为例,该市打造了全民健身的三级体系,目前已建成33家社区健身中心和152个社区型的体育公园。在社区健身中心,只要一天一块钱的费用,运动不限时不限次数。
邓亚萍曾接触到一位6岁的孩子,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有多动症,被家长送到社区健身中心,通过为孩子制订一周五次、每次一小时的运动计划,孩子坚持了不到一年,身心就恢复了正常。邓亚萍还将视角拓展到家长,组织家庭成员开展乒乓球比赛,规则是爸爸跟爸爸打,妈妈跟妈妈打,孩子跟孩子打,一共三场球,赢得两场的家庭胜出。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机构宗旨中明确表示支持体育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已经超过80家,各类公益组织里还有大量与体育相关的专项公益基金。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聚焦体育教育,是源自发起人蔡崇信本人对体育的情怀——他从小就喜欢运动。蔡崇信认为,许多能力只能在运动场上培养,关在教室里永远无法学到。体育运动是培养团队精神、抗压性、竞争意识、个人领导力和品格的重要方式。
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分享说,成立之初,基金会通过对学校捐赠器材和培训体育老师,引入专业教练参与学校教学帮扶,这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他们随后发现,这些举措并未触及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和发展。实践中发现,决定一个学校体育教育做得好不好,体育老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更关键在于校长,校长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理念和方法更重要。
因此,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在2019年发起了“以体树人”的校长计划,每年寻找10位校长作为支持对象。这些校长既有来自乡村的,也有来自城市的,基金会给每位校长和学校资助50万元,北师大实验小学校长吴建民就入选了第一届“以体树人”校长计划。
李海市认为,寻找“以体树人”的校长可以传播“以体树人”的理念,进而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如今,已有41位校长获得蔡崇信公益基金会资助,约250万名师生受益。
而为了支持普通学校,基金会也会提供课程、方法论和赛事方案,其中的核心是帮助学校抛弃以往“一定要有标准化的场地,一定要有标准化的篮筐,一定要有标准化的老师配置才能实现全员赛事”的惯性思维。通过设计改造非标准的篮球架和场地,方便孩子们投篮,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无论如何,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各方都不能缺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加强体育倡导,强调“家校医社(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有助于应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作者:万小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