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2-11-22
中国慈善家 · 2022-11-22
抗议者在COP27现场高举“不要让我们失望”的标语。
在经过40小时的推迟后,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下午两点左右收官。
谈判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彻夜进行,一度被指有“谈判破裂”的危险。在本次大会开始前,主办方把本届的目标放在了“落实”上:是否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之前敲定的1.5摄氏度?去年取得进展的能源转型和减排问题,本届能否再有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在多年的争论中,用支援和补偿资金的方式,推进气候公平?
这些问题都需要解答,但COP27并没有给出一份非常完整的答卷。
最大突破
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
COP27在艰难的谈判后,最终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协议——正式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这是本届大会开始前,就被各方预计为交锋重点的议题。
损失(loss)和损害(damage)指向的内容略有不同。“损害”指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中,道路、房屋建筑等实体的破坏。
“损失”则指经济影响,比起“损害”更难量化。比如某地因为台风席卷,损失的旅游业收入,或因为极端高温或暴雨洪涝,造成的农业收入损失。
为何这个话题事关“气候公平”?
其中逻辑是,目前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大多是由已经富裕起来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发展历程中产生。而气候恶化引发灾害后,发展中国家则因为眼下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相对较弱,而需要承担更多的损失。
因此,发展中国家集团提出,这部分损失应当由发达国家拿出一笔钱来赔偿,以达成气候公平。
在COP27现场要求取消气候债、实现气候公平的示威者。
但是这件事并非“给钱”那么简单。发达国家大多担心如果同意此提议,将会面临不可控的法律后果。而且要给多少钱,数额也很难估计。
COP27第一周,曾有发达国家承诺了单个国家层面的“损失和损害”资金。如苏格兰方承诺在去年提出的220万美元基础上追加570万美元,爱尔兰则承诺拿出1000万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修复损伤。
而北对南整体设立一支基金,则成了激烈争论的部分。本届大会途中,欧盟、美国、英国都对这个方案提出过反对,欧盟曾经是反对意向最明显的一方。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的意见是,他们更希望能建立一个联系多方的补偿机制,比如把世界银行、现有的气候基金(如COP16上设立的机构“绿色环境基金”)纳入进来,利用现有的结构进行搭建。
“经验告诉我,新建一个基金需要时间,注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他说。
但在18日早上的谈判中,欧盟也率先松口了。蒂默曼斯代表欧盟提交提案,同意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蒂默曼斯说,他们听取了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发展中国家非常需要建立这支基金所传达出来的信号和态度,因此他们妥协了。
目前,这支基金仅仅只是确认设立,还没有任何钱注入进去。而且,对于“钱该给谁”的问题也争执不下。有发达国家提出不希望把基金流向中国等发展程度更高、体量更大的发展中国家,但这个说法遭到了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反对。
最终的协议要求设立一个由24个国家代表组成的过渡委员会,在未来一年内,研究出该基金最终采取的形式、哪些国家和机构需要出钱,以及资金该资助谁。
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设立这支呼吁已久的基金,COP27没有在其他热点话题上做出太多文章。
比如当前的气候问题,我们有一个终极目标,也就是上届的最终协议中提到的“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但这届它一度没有被写入协议草案,导致批评声四起。
2012年7月12日,加拿大哈德逊湾,站在浮冰上的北极熊。
在减排和能源转型话题上,上届在结束的最后时刻把“逐渐淘汰化石燃料”的字眼改为“逐渐减少”,做了妥协。尽管也被批评,但还是把这个目标写在了协议里。本届关于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问题,没有更多新的表述和成果出现。
而且,下届气候大会COP28,将在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举行。考虑到主办国的立场,“很难期待下届大会能在逐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问题上取得巨大进展。”《卫报》评论称。
《巴黎协定》的第六条,也就是关于建立全球碳市场、进行碳减排额交易的条款,虽然在上一届得到确认,但是想要推行仍然很难。
本次大会上,瑞士和美国曾经尝试提出为发展中国家投资建设清洁能源,然后把这部分清洁能源产生的减排额算在自己的减排额度中。但这个想法再次遭到强烈反对,更被一些声音指为“碳资本主义”。
值得注意的细节
一纸协议背后,COP27会场发生了很多值得品味的故事。有温情、沟通、合作,也有剑拔弩张、暗流涌动,更有到最终时刻各国代表无差别显露出的疲惫与真实。
11月19日白天,大会拖延途中,会场外睡着的工作人员。
11月20日凌晨2:26,会场内一角。
本届大会原定于当地时间18日(周五)闭幕,但因为各方一直没能达成一致,最终全体会议从19日晚7点拖到快凌晨4点才开始,途中又暂停半小时,直到20日(周日)早8点才结束。
COP27也成为史上第二能拖的气候大会。拖延时间的记录由在马德里举办的COP25保持,那也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的首届气候大会,还临时更换了主办国。当时一直拖到了周日下午快两点。
因为实在拖了太久,会场里的代表、工作人员、保安们全部眼皮打架,疲惫不堪。
会场各个角落变成睡姿大赏,到处都是抓紧时间小憩的人。
英国《卫报》实时记录了很多昏昏欲睡时刻。“时间来到沙姆沙伊赫(周日)早晨6点45分,全体会议台上的一些官员也撑不住了,努力睁开眼睛不睡过去。”谈判台上困了,可能真的有点社死。
COP27期间,G20磋商、中美元首会面也同期进行,巴厘岛和埃及的动态如何交叉影响、双方气候问题上的沟通如何受到双边关系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方代表约翰·克里有几次非正式的碰面。11月17日,也就是COP27的倒数第二天,克里走进中国代表团办公室,在那里呆了45分钟。
11月15日,美方代表约翰·克里走出中国代表团办公室的一幕。
双方没有公布这次会面的详情。不过在记者面前,解振华用了几个词来形容这次对话:“密切”“积极”“有建设性”。
“我很尊重克里先生,很欣赏他的专业态度和爱心。我们已经一起工作了20年,有着共同的愿景。”他说。
这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中美关系遇冷后在气候方面做出的努力合作的向好信号。不过相比去年中美形成的关于甲烷减排的联合声明,今年并没有协议出现。18日,克里确诊新冠,他后续的议程改为了线上参会。
“这次中美还是展开了非常长时间的双边沟通对话,但未来双方气候合作会怎样受到双边关系的影响,还是有不确定性的。”现场参会的绿色和平全球资深政策顾问、COP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李硕说。
“今年地缘政治对气候商讨对影响很大,中美今年的互动因COP27的气候对话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全,对多边进程有一些稳定作用。但这次中美的气候对话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为多边进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本届大会闭幕时间拖延、协商战线的拉长,背后传递出来的是南北双方加剧的不信任。
17日,距离COP27日结束还有两天,协议草案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当天,73岁的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紧急飞往埃及,试图拯救陷入僵局的谈判。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COP27结会后的视频信。
当时他用了非常严重的表述:南北双方“互信破裂(break down in trust)”。
在这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古特雷斯曾经表示,如果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在本次大会上达不成历史性的、突破性的协议,“我们就要完蛋了(we are doomed)”。
而在最终的协议发布后,古特雷斯在沙姆沙伊赫现场,站在写有COP27字样的蓝色背景板前,录了一段视频信。
“本届气候大会向正义迈出了重要一步。我欢迎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投入使用该基金的决定。”他在视频里对抗议的气候活动家们表示,自己和他们一样感到沮丧。他提醒,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不能坐等奇迹出现。
“显然,这(设立基金)还不够,但这是一个亟需的政治信号,以重建被破坏的信任。”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UNC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周维
善意星球
2022-11-22
善意星球
2022-11-22
善意星球
2022-11-22
善意星球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