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星球
我想在地球上留下最少的痕迹,和尽可能多的故事

中国慈善家 · 2022-11-13

 

环保博主苏一格

用旧家具,穿二手衣服,戒纸两年,甚至上厕所也不用厕纸和卫生巾,在出租屋养300只蚯蚓堆肥……这是环保博主苏一格的日常,她将这种生活命名为“无痕生活”。

这个想法来源于美国户外圈流行的一种理念——无痕山林。“无痕山林”主张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户外活动时,采取正确方式,尊重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冲击。例如,他们在草地上野炊点火前,会把草皮小心移走,结束后再把它小心地移回原位。

环保除了关乎公益和道德之外,还可以是什么?苏一格的答案是:一种兴趣,或者生活方式。她觉得“无痕生活”,不会牺牲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对幸福的追求,而是像“无痕山林”一样,是在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时,尽量减少伤害。

厨余垃圾会被苏一格放进蚯蚓箱里,成为蚯蚓的食物和滋养植物的肥料

两个被蚯蚓吃掉的西红柿柄,苏一格觉得像水母一样好看

“如果下辈子能变成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有人这么问苏一格。她答道:“蚯蚓。因为蚯蚓可以把垃圾变成滋养生命的一个源头。蚯蚓在堆肥时,一定很幸福。”

 

“壹个袋子”启发的环保生活

苏一格的网名叫“壹个袋子”,既有真名“一格”的谐音,也来源于一个环保袋。

“环保袋是很多人开启环保生活的第一步,大家一看到环保袋,就想到环保。所以我取这个名字,也希望跟大家多多分享,如何从一个袋子开始,尝试更多的环保生活方案。”苏一格说。

当然,取这个名字,还和一个真真切切的环保袋有关系。这个环保袋上印有一只小浣熊,来自多伦多的一家纪念品超市。和她一起逛超市的朋友说:“你一定要买这个袋子,上面这只小浣熊和你很像,你们有个共同癖好:掏垃圾。”朋友说的是苏一格强迫症一般的垃圾分类习惯。那时,合租室友们不清楚垃圾分类规则,苏一格便总是像小浣熊一样,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把垃圾掏出来严格分拣。

这个印有小浣熊图案的环保袋,是苏一格最喜欢的环保袋

此后,这个袋子一直就陪伴着苏一格的日常。袋子里装有网兜、玻璃罐、不锈钢饭盒等物件。网兜用来装瓜果蔬菜;玻璃罐用来装食物;一个用了七八年的保温杯和可重复使用的吸管,可以让爱喝奶茶的苏一格避免使用塑料杯、纸杯和塑料吸管。有些商家会因此给她优惠5块钱,有的则让她用中杯的价格买到大杯奶茶此外还有手帕,可以代替纸巾,或者包小蛋糕、可颂之类的小甜点。

苏一格自带环保袋和网兜买菜,这些都可以重复使用很多年

除了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其余产品她也用环保方案替代了。她用竹子做洗碗刷,用蜂蜡自制保鲜膜,手机壳也用的是可降解材质的。

苏一格用来洗碗的丝瓜瓤和无包装的橄榄皂

这支牙膏是金属包装的,用完后包装可以回收,牙刷则是用竹子做的

苏一格用抹布代替厨房纸和餐巾纸

她说:“你去买东西,别人随时抽个塑料袋给你,你随手就收了。就这种无意识的一次性消费太多了。环保不仅是少用塑料,更需要在消费面前多一些理智,尽量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减少无节制无意识的一次性消费。”

 

被家风“腌入味”的节俭意识

这几年,苏一格不点外卖,尽量自己买菜做饭。要去饭店吃饭时,她会带上自己的餐具,以便打包吃不完的食物。

这是苏一格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习惯。来不及做饭,或者想吃外面的饭菜时,父亲会直接拿家里的锅碗去端回来,“可能他觉得热腾腾的食物,放在一次性塑料餐具里有毒吧”,她这样猜测父亲的想法。父母会让她在书包里背个保温杯去上学。一家人出去玩,也会随身带保温水瓶,几乎不喝外面的瓶装水。

苏一格自带不锈钢饭盒打包饭菜,用可重复使用的吸管喝椰汁、奶茶等

苏一格的家乡消费水平不高,但父母一直都很节俭。母亲的衣服大多都要穿十年以上,家里的吹风机也有20年以上的历史。小学时,每到开学,同学们都会用新塑料书皮去包书,但苏一格的父亲不会每年都给她买新的,除非上一年的已经用坏了。所以,每到快开学时,苏一格都要把旧书皮取下来,用肥皂洗干净,接着用。

苏一格家在海边,一家人经常去沙滩上玩。遇到免费冲脚的地方,父亲从来都不会把水开得很大去冲洗,甚至干脆就不冲,“他觉得自己走走沙子就掉了,没必要浪费水”。家里的暖气费是父亲之前的单位交的,但他们家常常不开暖气,因为父亲觉得楼上楼下都开了,家里不冷,不用浪费暖气。他没法理解一边把暖气开得很热,一边又要开窗户或者穿短袖来凉快凉快的做法。

首饰架是苏一格从二手市场淘来的,很多耳环都是从妈妈那里拿过来的

苏一格说:“我父母并不是环保人士,不懂碳中和,从事的工作和环保也没关系,但他们就是有珍惜物品、节约资源的意识。哪怕是别人免费送的东西,只要不是真正需要的,他们也不会收,不会有‘不拿白不拿’的想法。”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苏一格说自己被节俭家风“腌入味”了。从小见到浪费现象,心里就会难受。甚至,上中学时,因宿舍水龙头不好关(需要非常小心地关到一个特定角度,才能完全不漏水。)苏一格总是趁大家都睡着后,出去把水龙头一个一个关好了,才能安心睡觉。

不过,苏一格也认为,那时自己这样做更多的是出于习惯,并没想过这背后的深意。

 

被垃圾触发的环保意识

2015年,17岁的苏一格去了加拿大弗农上高二。那是个消费水平较低的小城。最节省的时候,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只花了500元人民币。

高二的圣诞节,苏一格(右一)和寄宿家庭合影留念

同样也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垃圾分类,这就有了跟小浣熊一样掏垃圾的故事。喝完酸奶,苏一格会把瓶子洗干净,因为这样能让它方便地被回收利用。

“我当时觉得垃圾回收特靠谱,只要它是回收垃圾,就相当于没有制造垃圾。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丢到回收箱里的垃圾最终去了哪儿,以为塑料可以被无限回收。”苏一格说,“但我不知道塑料只能被回收两次,而要完全降解它们,平均需要500年以上的时间。也不知道很多东西没法被真正回收,或者只能被降级回收。比如:复合材料,只能按照占比最高的那种材料回收,剩下的就会被扔掉。像塑料水瓶的瓶盖就没法被回收。”

知道这些后,苏一格在消费前就会多一层思考,尽量买可回收包装的东西。比如说,买罐装的薯片,而不是袋装的。买塑料盒包装的,而不是塑料袋的。因为塑料盒可以被回收,而塑料袋不行。

环保,对于当时的苏一格而言,就是认真地做垃圾分类。

2021年3月苏一格回国,在上海的酒店里隔离,用自己的餐具吃外卖,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她几乎不点外卖

真正促使她开始关注环保议题的是纪录片《塑料王国》,该片记录了我国施行洋垃圾禁令前,山东村庄的一个洋垃圾处理厂的情况。片中,小男孩在垃圾山中,抓起医疗注射器注满水玩水枪,甚至直接喝下去;小女孩在污水池中梳洗头发;他们在很小时,就会通过闻燃烧塑料产生的气味,来辨别塑料的种类……

苏一格从没想过,在自己的家乡,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她开始思考,经济全球化,到底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些富有地区制造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和垃圾,然而,承担环境代价的却是一些比较贫穷的人。

从那以后,她便会有意识地去了解环境问题,并把环保意识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吃的食物,在地球上经历了什么?

2018年上大学时,苏一格去了大城市多伦多,并加入了当地一个环保组织。平时,她作为志愿者给民众普及一些怎么种菜、怎么做垃圾分类的知识。

“国外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垃圾分类,这很复杂,比如:纸杯不可以被回收,塑料杯却可以,但棕、黑、灰这三个颜色的塑料杯,也不可以回收。”苏一格解释说。

但渐渐地,她发现这个环保组织中,就她一个中国人,还常常被当成日本人。起初,苏一格觉得他们有偏见。回家后,她就上网用中文搜索,想看看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社群,发现确实没有。

她发现,中国的环保都是政府项目或者慈善公益项目,没有像这种纯属个人兴趣和生活方式的环保社群。苏一格觉得,不是因为中国没人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没人知道可以这样。“既然还没人做,那我来做吧。即便没有多少人看到,也会激发更多的人去做下一步的事。”

也是从那时起,她便经常去逛有机食品超市和农夫市集。这为她打开了环保的另一扇门——可持续生活方式。

农夫市集上,苏一各重复利用草莓包装盒购买散装葡萄,重复利用也是减塑的好办法

有机超市会给每个产品标注成分,介绍它为什么是环保的。有一次,苏一格看到一块肥皂上标注着“不含棕榈油”。她感到很奇怪,棕榈油听起来很健康很自然啊,为什么要特意标注?后来她搜索了资料,才知道棕榈油广泛使用的背后是油棕树被大量种植,这会加剧森林砍伐,减少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农夫市集的食物没有塑料包装、价签和难以回收的热敏小票。在这里,不要塑料袋,不仅没人不理解,有的摊主还会给她抹掉零头,以感激她帮自己省下了两个塑料袋。而且,每个摊位都会标明农场在哪,距离摊位多远。甚至,每颗鸡蛋为什么大小和颜色不一样?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因为鸡蛋旁会竖一个牌子,向大家介绍是什么样的母鸡下了这样的蛋。

在农夫集市上,很容易见到这种带有“残缺美”的水果

有机超市和市集让苏一格察觉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我们面前的每一种食物,它们产自哪里?用的是什么材料?消耗了什么资源?它们在地球上经历了什么?不同的消费行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什么不一样?

这也让农业成了苏一格目前着重关注的领域,她说:“现代人在饮食上有个问题,那就是喜欢吃流行化的食物,会形成一些饮食潮流。比如:很多人喜欢吃亚麻籽、牛油果、蓝莓之类的食物。大家都想去吃产地遥远的食物,就导致很多人会要求土地像工厂一样,现在流行什么,立马就要生产出什么。这是很不健康的。”

废弃木盒里装着自制的堆肥,里面养着各种植物小苗

在她看来,消费不一样的食物,支持不一样的农业行为,就会对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改变。比如:支持有机种植,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可以保护土壤及土壤周围的微生态系统,对蜜蜂及其他昆虫和小动物的干扰是最低的。休耕和多种作物混种就不会透支土壤的肥力。并且,在购买其他环保产品时,可能对消费者自身并没有好处,他(她)只是在为环保的信念买单。但在购买环保类农产品时,消费者会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口感差异,也能够知道它的营养价值,这样就不光是在为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未来投资,也在为更美味更健康的食物投资。

 

环保,也可以不那么“苦行僧”

一次在选择有机食物时,苏一格了解到了“零浪费生活”(zero—waste living)。她很快迷恋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希望自己也能跟那些“零浪费”大神一样,几年只产生一小罐垃圾。

尝试的结果是:随时都在算计“垃圾”,这让她感到很有压力。比如,朋友带给她一杯咖啡,她甚至不敢接,因为她的关注点在咖啡杯盖上,那是个棕色塑料盖,在多伦多没法被回收。那么,这又要占用她的垃圾罐容量。

大概一个月后,苏一格意识到“零浪费生活”并不适合自己。她想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践行一种没那么大压力,甚至轻松有趣的环保方案。于是,她想到了“无痕生活”。她希望自己也能像“无痕山林”那样,尽量不留痕迹地生活,尽量物尽其用,做一个地球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掠夺者。

在践行环保生活的道路上,苏一格也有过“过度环保”的阶段。那是上大二时,她希望身边的人都可以很环保地生活,经常对他们讲可持续生活的好处,五句话里有三句在说环保。逐渐,苏一格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样不对,这会给身边的朋友带来很大压力。可持续生活,说到底是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她没资格要求别人也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如今,苏一格和朋友出去喝啤酒,她用自带的保温杯,但尊重朋友用一次性塑料杯

2020年4月,并不怎么使用社交媒体的苏一格开始制作自己的视频,她在简介里写道:“在地球上留下最小的痕迹,和尽可能多的故事”。对播放量,苏一格没有任何预期:“我一个新人发视频,可能发啥都没人看吧,何况还是环保这么小众的内容。就算没人看,我拍视频剪视频,学点剪辑技巧,也挺好的。”

她甚至还担心会有网友骂她太装、唱高调、假环保……结果,第一期视频有1000多的播放量,她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不过,让她意外的是,评论和私信都很友好很积极。“我的第一批粉丝都很鼓励我,他们也很开心我能做这些分享。”苏一格说,“他们的反馈也让我认识到,确实很多人有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生活的需求,但他们没有渠道获得这样的信息。我发布这些内容,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渠道和信息。”

网友们在苏一格的视频和豆瓣小组里,分享各种环保小妙招

大概做了一年,苏一格遇到了很多她不知道答案的提问,比如:怎么给孩子挑选环保尿片?如何环保养娃?还有些时候,提问的人家在热带,而她在加拿大,她用的有些东西,在热带会化掉没法用。那么,热带地区的人们适合用什么?苏一格也不知道。

这类问题太多了,也让苏一格意识到:环保生活方式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是说所有人都照搬她的答案就行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预算和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她干脆去豆瓣建立了“无痕生活”小组,让更多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有个地方相互交流、相互帮忙。

目前,这个小组已经有3.6万成员,大家乐于在此分享交流,其中不乏各种充满生活智慧的环保小妙招。

豆瓣“无痕生活”小组成员用旧衣服改造的糙米袋

2021年大学毕业后,苏一格回国定居上海,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与环保相关的产业和活动比较多。现在,制作视频会占据苏一格1/3的时间,其余时候,她会做一些线下的论坛、活动、分享会,或是做些面向企业和学校的环境教育,但都是跟可持续和环保相关的。

苏一格说:“我没有很强的物欲。我不觉得自己一定要穿多贵的衣服,要住多贵的酒店,所以也就没多大的挣钱压力。这样赚的钱够我的开销,跟我留学毕业在上海去某个公司正常工作的收入也差不多。而且,还不用坐班,时间还很自由。”

苏一格家中摆满了各种二手家具和老物件,她觉得这些老物件,不仅便宜、环保,还很个性、精致

随着视频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苏一格也引来了一些媒体的关注。接受采访后,是她粉丝增长最快的时候。但关注的人一多,不理智不友好的声音就出现了。有人质疑她:“你不也在用一次性鸡蛋盘吗?”还有人问:“你既然是环保博主,为什么还开灯?怎么还化妆?你坐不坐汽车、坐不坐飞机?”事实上,那个一次性塑料盘她已经反复使用了一年多。

起初,她还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伤心,如今已经释然。她说,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坚持下去就好,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从二手网站买的真皮皮箱,变成了多功能箱,可以收纳东西,还可以当小茶几

她甚至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她发现,中文语境里,环保更偏向保护生态环境,这可能导致大家觉得环保是个比较累的、不好玩的任务。甚至,一听到环保,就觉得是公益,就会想到“环保主义者”。而一想到公益,就会下意识地进行严苛的道德审视。一听到环保主义者,就会抵触,因为“XX主义者”听上去很极端,急于改变别人,让人很有压力,甚至愤怒。所以,苏一格在视频里反复强调“我不是一个地球卫士,也不会去做一个环保警察”。

她希望这是一种让自己愉悦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道德枷锁,她也不想做一个“苦行僧”式的环保主义者,为了环保牺牲掉自己的正常生活。“环保对我来说是个爱好,而不是使命,我现在都说我是环保爱好者。”

苏一格希望通过一些生活层面的倡导,分享一些低门槛、轻松易行的环保生活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环保。她觉得很多人作出小小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力才是最大的。如果把环保的门槛调得很高,它带来的影响力反而比较低,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那个程度。

她很喜欢的一句话说:“这个世界需要的并不是少数几个人在践行非常完美的零浪费,而是成百上千的人在践行并不完美的零浪费。”

 

撰文/王卫

图片/受访者供图

 

 

 

值班编辑/周维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