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积石山地震之后:安置期拉长,灾后重建或面临资金难题

中国慈善家 · 2023-12-25

  ​灾民后期的需求需要得到关注。

  12月22日,救援人员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搜救被泥石流掩埋的村民。

  寒冬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临夏积石山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12月18日半夜,这里发生了6.2级地震,截至22日8时,已造成甘肃117人死亡,781人受伤;相邻的青海省海东市也有31人遇难,198人受伤,3人失联。

  全国各地纷纷对灾区施以援手,救援队紧急集结奔赴灾区,爱心物资、善款也纷纷涌来。然而,大灾面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个原来的贫困县,依然要面对种种挑战。

倒塌的土坯房

  21日上午,陈家村村民佘志福收拾着地震留下的残垣断壁,他的房子已经在地震中倒塌了。佘志福身旁,两头老黄牛不时发出一声长哞,似乎在呼唤主人。

  佘志福常年在广州中山市打工,17岁的女儿佘慧莲在家务农,15岁的儿子下肢瘫痪,平时由爷爷照料。爷爷虽然已67岁,但身体硬朗,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佘家原来是陈家村的贫困户,村里很多人家都盖上了砖房的时候,他们还住着土坯老房子。3年前,政府给佘家援建了一间平房。平时佘慧莲住在这间平房里,爷爷则带着残疾的孙子住在侧面的土坯老房子里。“老人住惯了老屋,不喜欢住平房。”佘志福说。

  地震发生前,佘慧莲刚放下手机准备睡觉,突然间开始地动山摇,接着电也停了,一片漆黑。等她回过神来赶紧跑出去,发现爷爷和弟弟住的土坯房已经坍塌。她大喊着他们的名字,努力地扒拉着倒塌的残垣断壁找他们。

  邻居也过来帮忙了,大家徒手刨了好久,终于找到了老人和孩子,老人的半个身子护着孙子,当时两人都还有意识。“我胸口疼”“快找医生救我孙子!”爷爷口里念叨着。

  惊慌失措的佘慧莲赶紧给外出打工的父亲和镇上的姑姑打电话,姑姑急忙寻找车辆将伤者送医。混乱之中,四五个小时过去了,老人在等待中不幸离世了。

  半夜接到女儿电话后,在广州打工的佘志福赶紧买了第二天一早的飞机票——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平时回家他连动车都舍不得坐,都是买的普通火车票。凌晨,他顾不上收拾行李,花了400元打车到机场,却在途中获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的他,在出租车上放声大哭。

  佘志福家在地震中坍塌的房子

  陈家村距大河家镇约3公里,全村约有2000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村里老人儿童居多,还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陈家村是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

  积石山县曾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直到2019年才实现脱贫摘帽目标。2022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18.24元,离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还有不少差距。

  12月21日,《中国慈善家》记者走访了陈家村、韩陕家村、康吊村等多个受灾严重的村子,基本上看不到不受地震影响的房子,有的完全倒塌,变成一片废墟;有的墙面倾斜,出现或大或小的裂缝。大多数房子都已经过评估,门口贴有“不得入住”的字样。

  “粗略估算,基本八成房子住不了人了。”陈家村一名村干部表示,而且很多房子没办法以加固的方式修缮,只能推倒重建。

  在这次地震中,村里的房子受损情况比县城严重,尤其是土坯老房和砖混结构的房屋,死伤者也基本集中在村里。

  这个问题并非孤例。2013年7月22日,甘肃定西发生6.6级地震,造成近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灾区严重倒塌的房屋绝大多数也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即俗称的土坯房。

  “农村自建房在抗震设计上存在很大问题,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会选择抗震性几乎为零的砖混结构。”前述陈家村的村干部告诉《中国慈善家》,“很多村民建房子都是图便宜,能住就行,存在侥幸心理,根本不考虑抗震性,他们认为这辈子都不会遇到地震。”

  记者发现,不少村民家里,即使盖了新房子,土坯老房还保留着。村民告诉记者,新旧房子都没有采暖,一到冬天老人就喜欢住进老房子里,因为“土坯房要比砖房暖和”。

  针对农村房屋的安全问题,早在2006年,全国就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甘肃省曾在2009年提出,在5年时间内建设200多万户抗震民居。根据2017年媒体的公开报道,甘肃省地震局数据显示,五年来(2012-2017),全省建成抗震安全农居375.5万户,抗震安全农居占全省农居总数的74%。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住建厅曾因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朝令夕改、弄虚作假被通报。

  2019年4月,原国务院扶贫办向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反馈2018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有关情况,指出甘肃省农村住房安全工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县危房鉴定流于形式,有的鉴定结果与实际不符”。甘肃省住建厅副厅长李兰宏因此受党内警告处分。

  2022年10月,刊登于积石山县政府网站的一份“积石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通知显示,在2022-2025年度,该县计划对仅有一套(院)住房并经鉴定不满足抗震设防目标要求的农村低收入群体采取自愿申请、农房抗震鉴定、村级评议、乡镇审核汇总上报、县级审批后,提供1.5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补贴。

  同时,上述通知中也明确,因中央、省级补助资金有限,缺口资金由县级自筹。

  对于上述补贴,多个村子的村民向《中国慈善家》表示,“不知道”“没听说过”。也有村民说,曾在全面脱贫之前,贫困户建房(包括危房改造)有一两万元的补贴。

应急救援反应迅速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启动一级响应,在第一时间集结赶赴震中。19日晚,消防救援总队累计营救被困人员61人。

  而社会应急力量也反应神速。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兰州曙光救援队不到一个小时就集结了10名队员,在19日1:15分从兰州驾车出发,是较早到达灾区的民间救援队之一。截至当日上午6时,兰州曙光救援队在任务区转移被困群众50余人,随后赶往积石中学,协助搭建指挥中心。

  凌晨4点,甘肃蓝天救援队第一批次32人、10辆车也抵达震中大河家镇,进入现场后,共救出6人。

  大河家镇康吊村安置点。

  《中国慈善家》从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22日14时,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共收到750支救援队的工作申请,其中700个申请被驳回,最终有157支队伍、共2200名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他们驾驶400辆救援车辆,携带3只搜救犬,并配备了发电机、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救援装备。

  到了22日下午,约有108支救援队伍完成救援工作撤离灾区。

  “对比以往的救援行动,这次社会应急力量响应特别快,有多个队伍在19日5点前就赶到了灾区展开救援,可以明显看出来,中国民间应急力量有了长足进步。”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王海波说。

物资接收和发放难题

  地震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连日来,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根据“甘肃发布”信息,截至12月23日9时,甘肃全省慈善会系统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共计4.1亿,其中资金逾3.7亿元、物资价值3886万元。省慈善联合总会累计接收社会各界通过银行转账捐赠善款19532笔,共计2.8亿元。

  但每次应急救灾遇到的问题,在此次地震当中依然存在——物资如何及时、高效地发放到灾民手中,始终是个难题。

  22日,《中国慈善家》记者在积石山县环城西路、临夏路等处发现,贴有各种爱心条幅的大货车排了数百米的长队,造成交通长时间拥堵。

  “看到灾区老百姓有困难,知道他们以面食为主,我和朋友就筹钱买了一车面粉,从银川拉过来。我已经在这里等了4个小时了,没有人接收。”一位货车司机说。

  另一位卡车司机也抱怨,他把一车蔬菜拉到这里,和当地应急局联系,却被告知“物资已经够了”“自己去找地方卸货”。这位司机显得很无奈,“这一大卡车蔬菜,就算我找到接收的地方,如果自己卸货,要卸到猴年马啊!”

  此时,爱心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往积石山县,一些车辆在下高速时就被劝返。

  而在另一方面,灾区仍存在物资缺乏的情况,其中帐篷的缺口较大。记者在陈家村、康吊村等地发现,一个约20平米的帐篷里挤了十多人,甚至晚上需要“换班”休息。

  “棉帐篷造价高,生产周期长,在以往救灾中都以政府储备为主,基金会在这一物资方面的采购能力有限,尤其是面对如此多的灾民,更是无法满足需求。”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

  一边是“物资淤了”的声音,一边是受灾群众的需求未得到满足,那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首先,是物资的接收和发放。一位一线资深公益人士指出,在物资接收和发放环节,政府相关部门人手不够,但如果把这个工作交给民间力量去做,又怕出了问题要担责。“这里就是一个信任问题。”

  这位公益人士建议,对于有经验的社会力量,要给予充分信任。“他们捐赠的爱心物资,可以让他们自己协调发放。对于个人或企业捐献的爱心物资,要和应急仓库做好对接,最后根据需求发放。”

  此次地震发生后,对于捐赠物资的接收和发放,民间和官方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为了让赈灾工作更高效,负责物资接收和发放的团委和应急部门协调,在县发改局设立了应急仓库。社会爱心物资经过检验后,就获得一纸证明,物资不下车即可运到指定村子发放。一些来不及指定援助点的物资,则暂时运往应急仓库。

  成都授渔公益中心理事长王海波在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摸排村民需求。

  尽管付出巨大努力,但突然从四面八方涌来大量物资,还是让物资接收和分发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加上对需求缺乏细致的了解,造成物资对冲,导致运行一天的协调机制几乎瘫痪,一时出现大量物资无人接收而长时间排队等待的局面。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在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只有伤亡人员总数,没有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一些社会力量根据新闻报道来判断灾区的物资情况,容易造成‘明星救援点’,大量志愿者和物资会涌向媒体报道的村子,从而忽略其它村子的需求。”王海波建议,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受灾地图,这将有利于社会力量对灾情做出准确判断,以便实现精准地救援。

安置期拉长

  从以往的救灾来看,大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锁定在应急救援,捐款捐物多是集中在此期间,而灾区的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得到大众的耐心关注和支持。

  一位负责这次物资统筹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虽然目前灾区的大多数物资有所保障,但从长远来看,就连面粉也很难说“已经够了”。“现在每家发两袋面粉可能够了,但这两袋面能吃多久?救灾不能看眼前,灾民后期的需求更重要。”他说。

  这位工作人员指出,灾区受损房屋的重建工作最早也要等到明年5月地面解冻后才能进行,开工后至少要到7、8月才能完成。所以对灾民而言,还有8个月的缺口期需要得到关注。

  救灾经验十分丰富的王海波指出,灾民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些企业或公益组织如果不在一线,很难及时掌握民众的需求。他建议,公益机构如果有相应的资金,不一定非要在灾难初期突击花完,可以考虑往后保留一些,比如过一个月再回头看看灾民的供给是否充足、住宿条件是否改善,等等。

  甘肃第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这次地震中负责前期道路抢修、安置工作,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慈善家》,积石山县属于高海拔地区,灾区重建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

  大河家镇清真大寺广场安置点。

  “这次地震受灾范围广,受损房屋数量庞大,很多房子都没办法加固,要推倒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位负责人说,重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灾区民众如何重返家园,生活又如何回到正轨,需要社会的长期关注。

  12月22日,冬至。在积石山县内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大河家镇清真大寺广场,当地多家爱心餐饮企业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烩菜、饺子、牛肉面等。受灾群众排着队,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边吃边聊。

  作者:温如军

  图片来源:摄影/本刊记者 温如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杨永洁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