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史上最热夏天?专家:今年很热,明年更热!
多地高温刷新纪录。

中国慈善家 · 2023-05-16

5月14日,广州市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内的大熊猫隆隆躺在冰块上消暑。
5月14日,广州市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内的大熊猫隆隆躺在冰块上消暑。

  今年的炎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5月中旬,北方各地气温飙升,部分地区气温达35℃以上。

  截至5月15日14时,全国气温实况排行榜(TOP10)的数据都在36℃以上,河北井陉以38.1℃位居榜首,北京的斋堂也有36.6℃。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高温蓝色预警,提醒市民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多补水。

  5月15日,北京高温如约而至,当天最高气温超过34摄氏度,属于今年首个高温日。这两天,北京的最高气温依旧在35摄氏度左右徘徊。根据气象预报,16日午后至前半夜,北京可能有分散性雷阵雨,并伴有短时大风和冰雹,气温将有所回落。

  与此同时,河北多地的气温也在不断攀升,以保定市为例,5月15日,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摄氏度。另外,济南、淄博、东营等地的最高气温也都达到37℃左右,局地甚至高达39℃。东营市气象台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上述地区与往年相比,高温日均有所提前。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数据,从5月15日开始,中国30℃以上高温范围覆盖了西北、华南、江南、华南大部地区,不少城市大面积刷新今年来气温新高。比如济南,连遇高温,这在当地历年5月中旬是十分罕见的。

  气温飙升的同时,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更增加了体感的不适。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早在今年4月,整个亚洲都已经提前笼罩在了高温之下,尤其是南亚多国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印度48个气象站记录的温度超过42摄氏度;泰国出现的45.4摄氏度高温,也打破了2016年同期该国的高温纪录,首都曼谷曼那区高温纪录一度飙升到50.2摄氏度。

5月14日,印度新德里,高温下的行人。
5月14日,印度新德里,高温下的行人。

  在热浪的侵袭之下,马来西亚教育部下令暂停全国学校的所有户外活动。此前,马来西亚东海岸吉兰丹州一名11岁男孩因中暑和严重脱水死亡。同一天,当地一名19个月大的幼儿死于严重脱水。追踪全球极端天气的气候学家埃雷(Maximiliano Herrera)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最近亚洲地区的热浪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事件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宣布,今年7月到9月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80%,并且有60%的可能将在5月到7月出现。“持续三年并导致海洋降温的长期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厄尔尼诺现象将对全球许多地区气候产生与拉尼娜现象相反的影响,可能加剧全球升温。”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则与之相反,指的是太平洋该区域海水温度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二者均源于海洋,是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每2至7年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世界气象组织说,当前拉尼娜现象始于2020年9月前后,目前正进入尾声,取而代之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夏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有研究称,厄尔尼诺的发展可能会在2023年或2024年创造全球最暖纪录。

  联合国发布警告表示,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在未来几个月的发展,可能会驱动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并且高温纪录可能会被打破。尽管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今年厄尔尼诺发展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但它的出现和发展将改变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模式,预计未来两年全球温度会显著升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告诉《中国慈善家》,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现象也会产生较严重的气候影响,尤其是厄尔尼诺发生次年,容易导致北方地区出现高温和干旱,南方地区则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但如果大气环流发生过度异常,则也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不过,郑飞认为,此次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迎来高温天气并非直接由厄尔尼诺导致,而是天气尺度的原因主导,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

  “今年是厄尔尼诺发展年,所产生的影响会在明年展现得更加充分。”郑飞说,“今年和明年将整体偏热,但明年出现最热夏天的可能性更大。”

5月13日, 美国波特兰,孩子们在喷泉里降温解暑。
5月13日, 美国波特兰,孩子们在喷泉里降温解暑。

极端热浪成为新常态

  科学家表示,极端热浪可能成为人们面对的新常态,以前概率低、影响大的事件现在正在更频繁地发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明确指出,额外变暖的“每一次增量”都会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热浪。

  “从长远来看,除非出现拉尼娜现象,全球平均表面气温的年际变化才可能回调。”郑飞在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更容易导致一些极端的天气事件。

  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等区域可能出现干旱天气,而从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到南美大陆西岸可能降雨增多,意味着拉丁美洲(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可能出现洪灾。

  干旱和洪灾等天气会直接扰乱粮食生产秩序,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压力,而且气温持续升高带来的热力效应也会降低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

  气候问题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所有高温引发的健康问题中,出现最多的还是中暑,尤其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消防员、外卖人物等高危人群面临的风险更大。

  近年来,为应对极端热浪,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全球多个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印度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高温行动计划(HAP),即通过规定印度各地区预防措施、灾难响应和灾后响应措施以减少极端高温的破坏性影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仅有效降低了城市高温风险,还能保护和恢复有助于应对社会挑战的生态系统。

  在法国巴黎,当局鼓励居民和游客使用专门网站在市区寻找如公园、游泳池之类的避暑地,多个省份都发布了节水措施。在西班牙,面对高温造成的缺水危机,多省份限制每个家庭的人均用水量,禁止海滩淋浴和洗车、浇灌花园等。

  中国2012年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包括35℃)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包括33℃)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作者:温如军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