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民间互助缓解药物短缺,巨大需求面前社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场互助行动中,志愿者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慈善家 · 2022-12-26

  南京洪武路天桥上,热心市民免费提供的退烧药。图片来自网络

  12月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集中暴发,全国范围内出现抗疫药物紧缺。为了缓解燃眉之急,大家开始相互交换急需的药品,也有一些人将富余的药品免费赠送给需要的人。

  互助行动不断接力,范围逐步扩大至全国。

一场自发的民间互助

  “附近有热心人送了3个抗原,解了燃眉之急,感谢这位善良的朋友……”

  12月21日,经过6天的煎熬,北京刘先生的新冠症状完全消失了,他在互助平台上留下了上述感言。

  按照单位规定,“阳”过后,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阴性才能上班,可刘先生跑了几家药店,都没有买到抗原检测试剂。

  当晚20时左右,着急上班的刘先生在“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上留下信息,很快就有人回应,为他送来三个抗原检测试剂。

  实际上,这已是他第二次借助互助平台拿到抗疫药物。5天前,在出现高烧症状后买不到药的情况下,他首次使用了互助平台求助,获得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布洛芬。之后,网购的布洛芬姗姗来迟,刘先生又把多出来的药放到互助平台上提供给需要的人。

  让刘先生特别感动的是,得到他帮助的人,又给了他一盒N95口罩以示感谢。“陌生人之间最朴素的善良被激发出来,互相提供帮助,希望这种善意能一直传递出去。”刘先生说,他在北京生活了20年,这是让他最感到温暖的时刻。

  12月19日,北京西城,居民志愿者在社区实践站参与分装、发放爱心防疫包,并建议市民开展邻里互助,将自家富余的应急药品、物资等分享给街坊邻居。

  “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是腾讯公司于12月20日上线的一款互助小程序,这一小程序为更广泛的民间药物互助搭建了渠道,有“求助”和“帮助”两个板块,需要用药的用户点击“我需要药”可填写求助信息,有余药的用户点击“我有多余的药”填写帮助信息。界面简单易操作,在互助平台的信息广场,用户可以浏览求助信息和帮助信息,查看附近或特定区域的互助需求。

  腾讯抗疫公益互助平台研发团队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他们的初衷是通过平台,更集中和标准化地展示信息,更高效地对接互助信息,响应余药共享的号召。

  实际上,早在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上线之前,全国多地一些小区的微信群,已经开启简单的互助模式。

  “哪位邻居有小儿退烧药,能否卖点应急?”“急需抗原,谁家有富余的能让几个给我吗?”……很快,邻居的求助信息得回应:“我家有!”“不要钱,免费给您用”“送到您楼下,10分钟后下楼来拿”……

  相比邻里间的互通有无,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扩大了受益范围,为陌生人之间搭建了互助的桥梁。

  腾讯官方披露的相关数字显示,“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上线不到2日,已有超过百万用户来到互助页面,累计超过5万条求助与帮助信息由用户自发发布出来。

  12月22日,“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小程序,市民通过一个微信小程序即可快速进行药物求助,有多余药物的市民也可通过平台共享。

让互助成为机制

  比起配送时间成本更高且不够稳定的网购,邻里之间的“互助”效果更直接。近日,多地疫情防控职能部门向市民发出“邻里互助余药共享”倡议。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此类药物公益互助亦有其局限性。分割资助者与需求者,缺乏明确监督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手段,信息不对称,需求不透明,真假难区分,仅仅依托个人的道德自律,双方难以保持平衡,不排除有人仅索取不付出,或超量索取资源。

  另外,作为药物互助平台,本身无法起到药物真伪鉴定等责任义务,更多是扮演特殊时期的应急救助平台,腾讯也在互助平台上发表了题为《新冠居家康复如何用药?7个热点问题汇总》的文章,提醒用户用药安全。

  为避免市民善意分享被恶意利用或导致药物囤积,平台互助需先进行实名认证,且平台上发布信息时的列表选项中建议限量互助,如4粒布洛芬、2支抗原,避免滋生交易。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平台正在迭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功能,一键生成虚拟号码,保护隐私信息。

  “谁都可能有药,谁都可能需要药,但这种局限于一个小区内或朋友圈的熟人社会之内的互助体系,虽能解决一时燃眉之急,尤其是眼前的缺药难题,但能帮助到的人毕竟有限。这时就需要一些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组织介入,让互助变成一种成熟的机制,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一位不具名的公益领域专家这样对《中国慈善家》表示。

  12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某小区居民将药物贴在电梯间,方便急需药品的邻居自取。

社会组织参与度低

  在这场互助行动中,志愿者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相比之下,在回应缺药这个痛点方面,这一次社会组织并没有表现出以往的活跃。

  12月7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感染人数激增,关于医疗和药物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激增。一些公益界人士向《中国慈善家》坦言,在这些需求面前,社会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前述不具名的公益领域专家告诉《中国慈善家》,在武汉疫情中做得很好的基金会,这次都没有行动,志愿者也没有前几年那么积极了,大家似乎都没什么动力。

  他分析认为,这一次社会组织参与度比以往低,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次疫情大规模暴发,不少社会组织成员也感染了新冠,或者是需要照顾生病的家人,无暇他顾。

  目前,新冠肺炎生命支援项目(NCP)成为为数不多活跃在疫情一线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始于2020年武汉疫情,迄今已响应过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的疫情救助活动。

  项目发起人郝南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NCP的核心在于分级分流的思路,以线上的方式为患者在院前和居家两个环境下提供支持。

  NCP能够提供远程医疗支持,通过跟踪监测的方式,及时判断有重症风险人士的健康状况,帮助其识别需要入院治疗的时间点。此外,还尽力帮助患者在需要入院时有更大的机会获得医疗支持,包括加派志愿者帮助患者拨打120等等。

  如果患者确实无法入院,医疗志愿者团队可提供家庭病房的服务。团队有能力在线上完成多科室会诊,亦可指导家庭选购和使用制氧机等设备。目前,每天约有200多位患者接受了此项服务。

  郝南说,各城市感染高峰几乎同时到来,超乎了他的想象,“让我和团队有些手忙脚乱”。

  在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坦言,目前正处于第一轮疫情快速增长的阶段。一旦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民生。同时,对医疗机构也会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挤兑,影响医疗机构对日常急症危重病人的救治。

  相较武汉疫情时代,NCP这次更明确了分级分流,将人群分为三种,即红色、黄色、绿色。“99%是绿色人群,感染后根据一般的症状去判断,问题不大就居家隔离,并提供咨询服务。黄色人群需要监测,会被拉进跟进群,每一天有志愿者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跟进,大夫会根据其身体状况给出具体建议,包括要不要去医院就诊。筛选出需要住院治疗的红色人群,志愿者会帮助其做住院准备。”郝南告诉《中国慈善家》。

  NCP目前已在全国7个大中型城市建立了“医院地图”,其中包含齐全的医院信息,让需求者更快更有效地找到床位。

  对于需要急救的人员,郝南团队还开发出另一项服务,即帮打120电话。

  在目前的形势下,全国很多地市的120都很不容易打通,而打电话的人一般还要同时照顾病人。而在NCP设计的程序里,病人家属在线上填写急救单后,NCP医生团队会提前介入,将病人的情况整理成一手资料,待志愿者帮其打通120后,直接和对方医生对接,提高对病人的救治效率。

  但是,目前知道这个服务项目的人还很少。郝南表示,希望能通过媒体的宣导,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这个项目。

  作者:温如军

  图片来源:IC、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